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1972年成立的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教研组。2006年由原信息与通信系和电子工程系4个相关专业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195人,其中本科生2190人,硕、博士研究生1005人。

【学科专业】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连续三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技与技术等为主要支撑学科的工程学ESI排名前2‰(居国内第69位)。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开设了全球首个数据通信方向华为实验班,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品牌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

【师资团队】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任务,形成教学团队11个,科研团队9个。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教授24人,副教授41人;海外非全时教授3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96%,国际化率达52.7%。现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5人IEEE Fellow 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特聘教授、六大人才高峰、“双创博士”和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等省部级人才39人次,4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荣获“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

【党建思政】学院坚持立德树人,通过紧抓“新时代北斗精神”主线,践行“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创新党建思政育人理念,打造具有信息与通信学科鲜明特色的“北斗繁星”党建思政育人体系,育人成效显著。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推申报“全国样板党支部”、电子信息专硕第二党支部获推申报“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三微”理念打造“三型”党课,创新党课品牌化建设》项目获评江苏省教育工委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北斗精神”点亮满天繁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奖三等奖;“北斗繁星”学风涵养工作室获批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斗繁星”党建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连续两年被《中国教育报》跟踪报道。

【人才培养】学院遵循“强基础、重实践、倡创新”的育人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交叉·融合·协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入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类硕士培养经验与特色案例汇编》。近三年,在校生科研及学科竞赛成果喜人,获得发明专利、软著、实用新型600余项,发表SCI等高质量论文300余篇,获江苏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5篇、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篇;本科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各类国家级荣誉150余项,省级荣誉380余项。2023年,获“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特等奖、“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家特等奖;2022年,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8项,再创历史新高;“蓝桥杯”电子类赛项国家级一等奖数量蝉联全国第一;学院研究生连续两年斩获“研电之星”,一等奖获奖数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前四,2023年共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学院本科生进入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升学深造率达53.04%,超过6%的本科生被保研至“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近3%的本科生升学至国外知名高校;就业率达97%以上,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教学改革】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五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教改研究立项课题8项、高校教研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教材5部、省重点教材6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戴跃伟,排第二),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9项,其中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4项(全国第一,2021)。

【产教融合】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面向产业办学,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物联网智能终端创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依托长三角产业资源,全力推进产教融合育人,与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移动、华为公司、航天科技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第63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航天5院等10余家单位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双导师制,拓展了研究生培养渠道,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和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科研平台】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分部)等省部级平台6个,雷达技术研究所、电磁探测与防护研究中心等校内科研机构8个。形成通信网络技术、雷达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探测与防护、气象仪器仪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等9个特色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学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在通信理论、网络理论、雷达技术、天线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理论创新研究,天线增益理论极值及信道极化码等70余篇论文在天线和通信顶级刊物IEEE TAP、IEEE TWC等上发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牵头2项),各类GE类重点项目20余项;牵头组建“江苏北斗卫星导航检测中心”,已建成全国北斗导航产品检测六大基地之一;助力打造中国气象谷,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以及高端气象装备国产化的需求。近五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获中国产学研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等4项。

【国际合作】学院以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的快速提升。2023年,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优秀学者基金,入选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项目,并荣获江苏友谊奖;1人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2021年,与南非大学联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3年,与白俄罗斯无线电与信息大学联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践行国家以科技创新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学院与日本埼玉大学续签交换生培养协议,稳步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50余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社会服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等社会服务,承办了中国信息通信测试技术大会、江苏省通信学会卫星通信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以及江苏省电子信息类学院院长论坛等。首创国家战略急需的“无线通信空口测试系统”填补产业链空白;助力江苏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中心和北斗导航产品2201质量检测中心成为全国六大北斗卫星导航检测中心之一,服务企事业单位250余家;“全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及其校验技术”获批工信部物联网产业示范项目,实现了自动气象站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推广应用。学院“北斗启航”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鼓励青年学子弘扬科学家精神,筑梦科技强国。2023年,“北斗启航”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结项中获得“优秀+”等级(全国仅12名),并再次获批立项,同时获评“南京市江北新区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南京市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等。

2024年1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