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不确定性:复杂环境异构数据融合的挑战与突破”技术论坛在我校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21    作者:孙倩    编辑:    浏览次数:

10月18日下午,“跨越不确定性:复杂环境异构数据融合的挑战与突破”技术论坛在我校举办。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南京学术委员会承办,并得到了复杂环境智能保障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省低空智联感知联盟及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大力支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复杂环境下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的难点、解法和落地能力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思辨。

在引导发言环节,嘉宾分别从大气海洋信息融合、低空电磁环境智能感知、多源数据协同监测等角度,阐释了异构数据融合在防灾减灾、低空安全、军民应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路径与阶段性成果。我校杨元建教授表示,在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发展高精度、高时效的大气海洋信息融合技术,对于防灾减灾、能源安全、港口运营及低空经济等领域至关重要,能有效应对复杂环境下的服务保障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福辉教授表示,传统方法在大规模动态频谱规划、监测及“黑飞”目标识别等方面存在适应性差、泛化能力弱的问题,通过融合电磁领域知识的类脑推理大模型,可实现少量样本下的高精度频谱态势推演与干扰源定位。目前,该技术已在实际场景中完成验证,未来计划部署于低空经济示范区。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张建照副研究员提出,构建高效可靠的低空监测体系需依靠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他介绍了协同提取与分析频谱、光电、音频特征的电磁态势生成及融合多源数据定位方法,为复杂环境下的低空监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路径。

在思辨环节,针对当前技术面临数据异构性强、模型自适应能力不足、系统集成难度大等挑战,南京航天宏图副总经理余永安、我校副教授赵晨、南京大学教授任桐炜与多位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应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数据质控提升数据质量,结合物理机理与大模型增强算法可靠性,构建轻量化可扩展的工程架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技术成功落地需具备场景精准定义、跨学科协同和产业生态共建等核心能力,以推动在低空安全、灾害预警等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次技术论坛有助于推动多模态大模型、类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在复杂环境感知与决策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

论坛现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