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七届科技活动月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科技论坛(第三期)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6-11    作者:徐放、姜钰杰    编辑:范文晓    浏览次数:

6月4日下午,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举办的第三期青年科技论坛在电磁楼一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跨学科交流,培育协同创新生态,为师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论坛由孙虎成教授担任主持人,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孙虎成在致辞中强调,青年教师在学术成长中需始终秉持双重维度:既要以赤子之心永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忱,更要以匠人精神筑牢研究根基的底层逻辑。展望本次论坛,他期待通过多学科视角的深度对话机制,构建多维创新思维的生成网络,最终催生出兼具理论突破价值与实践引领意义、甚至具有学科范式变革潜力的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汇聚了多位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就各自的研究方向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无电池物联感知系统、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智能电磁超表面、低散射器件设计、现代无线通信天线等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我院在交叉融合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实力。

论坛伊始,孙虎成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及参会人员。随后,五位青年教师围绕各自的研究方向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孙虎成率先作题为《超低功耗反射放大与宽频取能融合设计:赋能无电池物联感知系统》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其团队面向无电池物联网节点供能与通信挑战,提出了环境电磁能量协同利用的创新架构。蔡潇分享了《多波束低旁瓣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系统介绍了其在加权方法设计多波束天线阵列及精准控制增益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推动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技术在现代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的高效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王海鹏分享了《自适应与智能感知电磁超表面系统设计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其在频率识别智能自适应超表面、C波段聚焦超表面非接触式手势识别、X波段雷达系统动态手势分类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推动智能电磁超表面技术的跨学科融合与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罗歆瑶分享了《覆罩式低散射器件的设计及应用研究》,系统介绍了其在超薄共形超构表面低散射设计、共口径天线异频耦合抑制、多模式宽频带电磁散射调控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该研究成果显著拓宽了低散射器件的工作带宽,实现多模式兼容与动态功能重构,在雷达隐身、通信系统集成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段铸分享了《现代无线通信中的天线研究》,系统介绍了其在 AMC 结构低剖面双频天线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推动高性能天线技术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些报告充分展示了我院青年教师在各领域的科研能力。

在孙虎成的主持下,本次论坛进入热烈的学术交流环节。参会师生围绕报告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潜在应用场景展开了深入讨论。报告专家们结合各自研究实践,就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创新路径等议题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解答,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思路。

活动现场互动热烈,思想碰撞不断。多位参会研究生表示,本次报告内容兼具前沿性与务实性,既理论基础扎实,又紧密贴合产业应用需求,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精准定位与研究方法的革新具有实质性启发。与会教师通过深度交流,敏锐捕捉到多个跨学科合作的潜在契机,为后续开展交叉领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学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青年科技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组织形式、拓展交流维度,构建更具活力的学术生态系统。未来将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助力学院科研创新水平实现系统性跃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