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届科技活动月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科技论坛(第四期)

发布日期:2024-05-21    作者:王哲飞    编辑:范文晓    浏览次数:

主持人 万发雨 时间 2024年05月22日下午13:30-16:30
地址 电磁楼1楼会议室

论坛时间:20240522日下午13:30-16:30

论坛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磁楼1楼会议室

论坛主持人:万发雨

日程安排:

时间

安排

13:30-13:40

领导致辞

13:40-14:00

题目:多目标精准调控无线输能系统设计

蔡潇(应用电磁学研究中心团队)

14:00-14:20

题目:人工电磁超构表面对电磁散射调控的研究

罗歆瑶(应用电磁学研究中心团队)

14:20-14:40

题目:基于耦合控制的宽带宽扫相控阵天线研究

李燕(应用电磁学研究中心团队)

14:40-15:00

题目:准光传输系统中的色散调控技术研究

廖校毅(电磁探测与防护团队)

15:00-15:20

题目:基于多普勒雷达的生理信息检测技术

马悦(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团队)

15:20-15:40

题目:多模式人工电磁表面

王哲飞(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团队)

15:40-16:00

题目:面向认知跟踪的C-MIMO雷达网络自适应资源管理方法

苏洋(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

16:00-16:30

讨论交流

围绕课题进展情况,以及科研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心得进行交流。

嘉宾:蔡潇,罗歆瑶,李燕,廖校毅,马悦,王哲飞,苏洋。

论坛报告人:

个人简介:73657蔡潇,男,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阵列天线综合等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现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在内的项目共计3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并凭借在多目标高效率无线能量传输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URSI GASS Young Scientist Award);担任IEEE TAP/AWPL/IoT/Sens J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报告摘要:

随着现代通信的发展,多目标无线输能技术在物联网、智慧交通、智能家居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场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多目标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多个待受能目标之间不合理的能量分配将导致总传输效率低下并造成能源的浪费。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称为加权最大功率传输效率法,用于多目标无线能量传输应用中发射天线阵列的优化设计。通过引入测试接收天线并赋予优化的加权系数,发射天线阵列的辐射功率将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待受能的多个目标上,同时在三维空间中抑制在空间中其他区域的能量密度,最终实现各目标之间功率分配的精准调控。

个人简介:73491罗歆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新型人工电磁超构表面、新一代电磁隐身技术、电磁散射调控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2021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Physical Review Applied、Optics Expres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他引次数400余次。多篇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同行的积极评价并被知名学术公众号转载报道,曾被物理类期刊《Annalen Der Physik》评为2020-2021年度高被引学者。一作文章曾被天线领域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官方公众号遴选为“天线与传播热点研究”专题以及“超表面天线”专题的焦点研究工作。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双创计划)之“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

报告摘要:

人工电磁超构表面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人工电磁材料,能够实现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异电磁性质,极大地丰富了电磁波调控的手段和方法。由于人工电磁超构表面具有厚度超薄、易于共形以及损耗较低等优势,因而在低散射电磁器件的设计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目前,关于低散射电磁功能器件的研究还存在着与目标共形难、工作带宽窄、工作模式单一以及功能固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报告将简要介绍如何通过共形电磁超构表面的设计,实现对电磁散射特性的有效控制以及工作带宽的提升。

个人简介:26236李燕,博士,副教授。本硕博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6月取得博士学位。分别于2015、2018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进行访学交流。2020年加入中山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于2022年10月加入南信大电信学院。主要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电磁超材料/超表面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IEEE Trans.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报告摘要:

相控阵天线可在频域、空域对辐射波束进行快速调控,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雷达等系统中。为满足上述系统的高速率、广覆盖、多功能等发展需求,研究可工作于超宽工作带宽、波束覆盖广角域范围的平面相控阵天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主要介绍基于耦合控制的宽带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的实现方法和技术。其中,耦合控制包括耦合抑制和耦合利用两个方面,分别对应于从单元到阵列设计和直接进行阵列设计的两种相控阵天线设计思路。报告的最后对这两种耦合控制方法下的相控阵天线设计特点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个人简介:549EA廖校毅,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廖校毅博士分别于2015年、2020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大功率毫米波、脉冲压缩技术、毫米波天线等。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计划1项。

报告摘要:

色散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电磁波传输系统之中,是电磁波传输系统的关键参数。一方面,色散通常会导致信号的畸变和器件带宽受限;另一方面,如果对色散进行适当的调控,可利用色散效应实现特定的功能。因此色散的调控一直是传输线研究的重要课题。本项目特定的应用情景―大功率毫米波情况下,研究适用于准光传输线的色散调控机理,促进大功率毫米波的在高分辨率雷达、主动拒止武器、等离子体诊断、高梯度粒子加速器等军用、科研设施上的应用。本课题从模式耦合的角度分析传输链路中场分布的变换规律,指出了模式互相耦合能够影响色散曲线,探究模式强耦合和弱耦合对色散曲线的调控机制。

个人简介4D4BF马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202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从事雷达信号处理和非接触式生理信息检测方向的研究并取得相关成果,包括IEEE TIM、Remote Sensing等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发明专利等10余篇。

报告摘要

基于多普勒雷达的生理信息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式测量、环境适应性好、穿透性强、无隐私问题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雷达领域与生物医学传感领域的交叉研究热点。该技术可以通过分析雷达回波信号中的频率和相位变化来获取呼吸、心跳等人体生理信息。随着微波器件、芯片制造和无线通信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多普勒雷达的小型化、低质量化、高集成化和低成本化使得将其应用于医疗、交通、人机交互和智能环境等民用领域成为可能。本报告结合雷达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介绍基于多普勒雷达的生理信息检测的硬件系统、软件算法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探索研究多角度深层次的生理信息和潜在应用场景。


个人简介:13C51王哲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党员。长期从事新一代隐身通信技术、超分辨率成像系统、大口径集成相控阵等领域研究。担任3本SCI期刊客座编辑,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博后基金等国家、省部、军工项目10余项。通过衍生成果指导学生主持项目、竞赛获奖20余项。

报告摘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终端设备数量和数据流量激增导致的信道拥堵问题愈发明显,进而影响通信速率、增加延迟并导致频繁的传输中断,这些问题严重威胁了无线通信的质量与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将聚焦于电磁波的物理层调控,讨论多维度电磁调控技术对突破信道数量瓶颈的作用原理,探究多信道无线传输的实现方法和信道动态调控实施策略。基于菲涅尔衍射理论和计算全息技术,分别分析远场与近场传输通道的生成算法,提出优化策略。通过非球面馈源和波束控制系统实现全息菲涅尔表面的动态调控,并进一步讨论多信道传输的有源相控阵系统构造方法及发展前景。

个人简介:2165A苏洋,男,博士。2023年6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同年入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网络化雷达协同探测与资源管理、信息融合、低截获及优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横纵向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Signal Processing、IEEE Systems Journal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和IEEE Radar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是IEEE Member,担任IET Radar, Sonar & Navigation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报告内容:

相比于传统单站共置MIMO(C-MIMO)雷达,C-MIMO雷达网络可通过多站协同探测的方式来增强其对目标的探测性能。针对目标跟踪任务,根据跟踪滤波器反馈回来的目标先验信息,需要对C-MIMO雷达网络的发射端工作参数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目标的认知跟踪。具体而言,本报告充分考虑了C-MIMO雷达网络的激活周期、激活节点集合、各激活节点的子阵划分个数、发射能量、发射波形种类及波形参数,并提出了一种联合发射波形选择及时空资源调度方法。首先,为了兼顾多目标跟踪性能和系统资源消耗量,本方法将二者同时纳入目标函数,并建立了多目标优化问题。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法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求解算法。最终,通过仿真实验,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4年5月20日

二维码